北方偉業(yè)計量集團有限公司
化學成分是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的物質基礎,藥用植物資源化學的質和量是動態(tài)的。同一物種化學成分的質和量受種質、時間、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及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地黃在我國用藥歷史悠久,療效好、臨床用量大,是我國的大宗藥材。對地黃化學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不僅有利于生產安全、穩(wěn)定、優(yōu)質、可靠的中藥材,亦有利于對地黃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從資源化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地黃種質、產地、加工炮制及組織部位的化學成分組成和含量變化進行綜述,為地黃種質資源的系統(tǒng)性評價提供理論基礎,也為地黃質量保證和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撐。
地黃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地黃屬植物地黃(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新鮮或干燥的塊根,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地黃以栽培品入藥,主產于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并以河南的武陟、溫縣、孟縣、博愛、沁陽即古懷慶府為地黃的道地產區(qū)。地黃栽培歷史悠久,迄今為止,培育的地黃品種已有60多個。根據加工炮制不同,地黃分為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3種炮制品?,F(xiàn)代研究表明,地黃中含有環(huán)烯醚萜苷類、紫羅蘭酮類、苯乙醇苷類、糖類及氨基酸類等化學成分,其中環(huán)烯醚萜及其苷類、糖類是主要有效成分。
化學成分是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的物質基礎,藥用植物資源化學的質和量是動態(tài)的。筆者從資源化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地黃種質、產地、加工炮制及組織部位的化學成分組成和含量變化進行綜述,旨在為地黃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綜合利用提供一定參考。
不同地黃品種化學成分存在顯著差異。歐陽小鳳對河南某地8個地黃品種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測定表明,梓醇含量最高品種“85-5”(6.73%)是最低品種“紅薯王”(2.46%)的2.7倍;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品種“紅薯王”(0.046%)是最低品種“生津1號”(0.021%)的2.2倍。屠萬倩等對10個懷地黃種植品種中地黃苷A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品種中地黃苷A含量差異較大,含量較高的3個品種有“懷慶-5”(0.37%)、“9302”(0.29%)、“北京-1”(0.23%),其余品種中的含量均不高于0.15%,其中“小黑英”低至0.04%。劉炯等研究發(fā)現(xiàn),6個溫縣種植地黃品種中地黃苷A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紅薯王”(0.5542%)、“山西種”(0.4106%)、“85-5”(0.4005%)、“沁懷1號”(0.3920%)、“北京3號”(0.1982%)、“生津1號”(0.1333%),地黃苷D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山西種”(0.6786%)、“紅薯王”(0.4005%)、“85-5”(0.3937%)、“沁懷1號”(0.3889%)、“北京3號”(0.2956%)、“生津1號”(0.1985%)。李曉琳等對溫縣同一地塊8個地黃品種中多糖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品種地黃中多糖的含量差異顯著,其中多糖含量最高品種“北京1號”(12.73%)是最低品種“85-5”(1.58%)的8倍。
地黃化學成分含量因產地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劉長河等通過薄層掃描法對河南、陜西、山東等11個不同產地地黃中梓醇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河南溫縣地黃中梓醇含量較高,為0.595%,而山東嘉祥、山東濟寧、山西襄汾3個產地中含量較低,三者梓醇含量均不到0.100%;王太霞等采用HPLC法對5個不同產地地黃中梓醇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梓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河南溫縣(9.19%)、河南新鄉(xiāng)(8.75%)、山西襄汾(6.83%)、山東平陰(5.42%)、陜西西安(4.30%)。柴燁等對10個不同產地生地黃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的幾個產地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普遍較高,其中河南新鄉(xiāng)地黃毛蕊花糖苷高達0.103%,而甘肅大康營產地中毛蕊花糖苷低至0.010%。張留記等分析了多個產地地黃中地黃苷A、地黃苷D的含量,結果表明,河南溫縣、博愛、武陟地黃中地黃苷A的含量均高于3.80%,而陜西、山東、山西不到2.80%,其中山東嘉祥僅為0.81%;同等級地黃中,河南博愛縣的地黃中地黃苷D高達0.69%,而河南武陟和溫縣與其他產區(qū)含量差異不明顯。通過以上比較發(fā)現(xiàn),道地產區(qū)地黃在指標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上較非道地產區(qū)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此外,道地產區(qū)不同種植區(qū)之間地黃化學成分含量也存在差異。楊云等對道地產區(qū)6個不同種植區(qū)域地黃品種“北京3號”的化學成分含量測定表明,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最高含量分別是4.85%和0.0339%,最低含量分別是3.24%和0.0194%,最高含量分別是最低含量的1.50和1.75倍。
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地黃分為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3個炮制品。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熟地黃的炮制方法有酒燉法和蒸法。
研究表明,地黃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差異顯著。王宏潔等對鮮、生、熟地黃藥材的3種活性成分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梓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鮮地黃(4.07%)、生地黃(1.53%)、熟地黃(0.27%);楊培民等通過HPLC測定地黃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結果表明,梓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生地黃(0.78%)、熟地黃(0.45%)、生地炭(0.18%)、熟地炭(0.14%)。此外,地黃中梓醇含量因炮制條件和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羅東玲研究表明,鮮地黃隨著烘干溫度升高或蒸制時間延長,梓醇含量顯著降低:60℃烘干(3.86%)>80℃烘干(1.49%),蒸1h(3.86%)>蒸2h(3.52%)>蒸4h(2.22%)>蒸12h(0)。在將生地黃蒸制成熟地黃的過程中,隨著蒸制次數的增加,梓醇含量減少,5-羥甲基糠醛含量增加。
地黃不同炮制品中毛蕊花糖苷含量差異顯著。王宏潔等研究發(fā)現(xiàn),鮮、生、熟地黃藥材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鮮地黃(0.2430%)、生地黃(0.0531%)、熟地黃(0.0257%)。尚偉慶等對地黃炮制過程毛蕊花糖苷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表明,毛蕊花糖苷含量隨著炮制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在生地黃炮制成熟地黃的過程中不同炮制時間毛蕊花糖苷的峰面積由高到低依次為0h(525.5)、8h(518.1)、16h(440.8)、32h(309.0),而異毛蕊花糖苷則隨著炮制時間的增加而升高,異毛蕊花糖苷的峰面積由低到高依次為0h(68.3)、8h(72.1)、16h(86.4)、32h(87.4),這與在一定條件下毛蕊花糖苷與異毛蕊花糖苷可以相互轉化有關,地黃中的異毛蕊花糖苷部分由毛蕊花糖苷轉化而來。劉炯等研究表明生地黃中地黃苷A普遍高于鮮地黃,而生地黃中地黃苷D含量普遍低于鮮地黃。岳超等測定了地黃中3種苷類含量,結果表明,生地黃中地黃苷D、益母草苷均高于熟地黃,益母草苷熱穩(wěn)定性差,在熟地黃炮制過程中損失較大。
糖類成分在不同炮制品中顯著不同。將生地黃炮制為熟地黃后,其總多糖含量由16.59%降至3.33%。寡糖的組成和含量在炮制過程中發(fā)生變化,生地黃中含量最高的四糖成分水蘇糖,在熟地黃中僅含0~7.3%;三糖成分在生地黃中可能為棉子糖和(或)甘露三糖,熟地黃中則為甘露三糖(11.5%~26.4%),并成為熟地黃中主要寡糖成分;熟地黃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較生地黃明顯增加。此外,在鮮地黃烘焙過程中,水蘇糖以脫半乳糖為主,在生地黃蒸制過程中,以脫果糖為主。
此外,在由生地黃炮制為熟地黃后,紫羅蘭酮類和地黃腦苷類化合物發(fā)生轉變,氨基酸炮制過程中含量普遍下降,其中含量下降較多的4種氨基酸依次為賴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和絲氨酸。
除地黃不同炮制品化學成分有顯著差異外,熟地黃因炮制方法不同,其化學成分也有顯著差異。王小平等研究發(fā)現(xiàn),加入輔料黃酒、陳皮、砂仁炆制的熟地黃,其色譜峰信息與清蒸以及加黃酒燉制的熟地黃明顯不同,且出現(xiàn)了非地黃所含的橙皮苷,而清蒸和燉制熟地黃色譜峰基本一致。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安徽農業(yè)科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lián)系刪除。
中藥需經過炮制方可入藥,中藥炮制將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作為基礎,根據藥材的性質以及配藥、制劑和臨床應用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制藥方式,堅持辨證原則對中藥予以加工和處理。中草藥經過不同方法加工后,其化學成分會出現(xiàn)一定的變化,進而影響其藥理作用、藥物毒性、臨床療效。中藥藥物性質、炮制方法以及治療需求的差異化使得中藥炮制技術不斷發(fā)展。
了解更多> >查閱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對當歸六黃湯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進行概述。當歸六黃湯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主要為有機酸類、生物堿類、黃酮類、糖苷類、苯酚類及其它化合物;組方配伍后,成分間會發(fā)生反應產生新的物質。當歸六黃湯具有抗炎、抗菌、抗肝纖維化、抗胰島素抵抗、降血糖、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
了解更多> >白薇為蘿藦科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據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記載,白薇性寒,味苦、咸,具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等多種功效,可用于溫邪傷營發(fā)熱、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產后血虛發(fā)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等病癥的治療。
了解更多> >化學成分是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的物質基礎,藥用植物資源化學的質和量是動態(tài)的。同一物種化學成分的質和量受種質、時間、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及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地黃在我國用藥歷史悠久,療效好、臨床用量大,是我國的大宗藥材。對地黃化學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不僅有利于生產安全、穩(wěn)定、優(yōu)質、可靠的中藥材,亦有利于對地黃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從資源化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地黃種質、產地、加工炮制及組織部位的化學成分組成和含量變化進行綜述,為地黃種質資源的系統(tǒng)性評價提供理論基礎。
了解更多> >地黃是大宗常用藥材,對其化學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不僅有利于生產安全、穩(wěn)定、優(yōu)質、可靠的中藥材,亦有利于對地黃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中藥材的品種直接影響藥材的化學成分和藥效。地黃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目前對地黃品質評價的文獻較多,但多局限于少量品種資源的評價,同時所評價的資源中可能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xiàn)象,從而使得不同文獻中的數據缺乏比較性。因而應對地黃品種資源進行充分搜集,加強對地黃種質資源的考察、鑒定和整理,系統(tǒng)地對地黃品種資源進行質量、產量和抗逆性的比較。
了解更多> >通話對您免費,請放心接聽
溫馨提示:
1.手機直接輸入,座機前請加區(qū)號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電話號碼,立即回電,請注意接聽
3.因為您是被叫方,通話對您免費,請放心接聽
登錄后才可以評論